@所有人,加入我们
×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党课报告: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经验

|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党课报告: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一)中华文明一直蕴含着生态文明理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措施、政策及制度,尤其是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通过相关机构设置、官员考核及法令制定等方面来引导、规范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体制机制。虽然这些体制还没有达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但是对当前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中华文明能证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中华文明才有资格证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放眼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以国家形态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当年两河文明也很繁盛,但其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使整个文明形态无法持续演进。所以,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证这一观点。20xx年x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0xx年x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当下,也是推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考古资料,中华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xx世纪黄帝统一中原,至今延续近五千年了。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不断创新,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代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哲学、文学、绘画、戏曲、建筑、园林、饮食,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代有高峰,蔚为壮观。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自然环境基础的保护、人口以及人种的延续和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与繁荣方面均体现了绝无仅有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上的优越性。

(三)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上千年开发与破坏留下的结果

经历了历朝历代上千年的开发与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远古时代,我们利用打制石器、骨器、木器进行采集狩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仅限于局部森林的焚毁、退化,这种程度的破坏可以依靠自然的修复能力得以恢复。上古时期,生产方式从采集狩猎向渔猎、种植发展,开始大规模伐林、垦地,关中森林明显减少,农田生态系统出现。封建时期,青铜器和铁器工具发展迅猛,进入种植业社会,我们开始使用畜力、水力、风力,以及人类的机械能,生态系统变迁剧烈,森林被大规模砍伐,灌溉改变了水系,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出现气候异常、土壤侵蚀和沙化加剧、土地退化等情况。进入近代社会,生产力不仅局限于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也开始发展。同时,水土流失加剧,沙漠继续南侵,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所以,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了巨大破坏。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