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秘书讲话系列166(24篇)天门市委书记吴锦公开讲话汇编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收心、鼓劲、开局。收心就是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迅速从过年的休闲状态调整到工作模式,迅速到岗到位,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鼓劲就是通过总结成绩、表彰先进,提振士气、鼓舞干劲;开局就是立足于早,迅速把全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去,开好局、起好步。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推动跨越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天门发展史上不平凡、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特大洪涝灾害袭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新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扩投资、稳实体,经济发展持续向好。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1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403亿元,同比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同比增长11.7%。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新签协议项目129个,实际到位资金152亿元。通威新能源、芳笛环保、美洁生活用品、润驰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天门。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重点在建项目144个,计划总投资462亿元,大象汽车、莎丽建材、迎峰环保等68个项目竣工或投产。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年内实施重点企业技改扩规项目30个,完成投资12.84亿元,16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0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市州前列。益泰药业、天瑞电子、诺邦科技、中佳合成、小新科技等5家企业挂牌“新三板”,66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张港花椰菜、多宝蔬菜、蒋场菊花等特色板块基地影响力不断提升,富硒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着力强建管、提品质,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建成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一批功能场馆,改造升级了城市老街、农贸市场、公交站点等一批民生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市容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开展秸秆禁烧、墙材禁实、城区禁鞭“三禁”行动,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名列第三。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省级卫生城镇和省级“宜居村庄”。统筹城乡垃圾治理,基本形成“户分类、组保洁、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治理模式。扎实开展“五城同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功,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进入最后验收阶段,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通过多轮测评和暗访。
着力惠民生、增福祉,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7.2%。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2016年共有36个贫困村出列、2.3万贫困人口脱贫。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五保”等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惠民。创新信访维稳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着力抓改革、谋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多规合一、不动产登记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城投、天力、天琪等市级投融资平台融资功能不断增强,湖北银行落户天门,建行天门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工行天门支行纳入省分行垂直管理,金融体制实现了较大突破。公交车改革顺利实施,170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华中科技大学—天门市产业联合研究中心”启动运转,“竟陵创客空间”入驻企业9家,中竟光谷生物城、洪源科技产业城等创新平台引进科技型企业20家。
着力防大汛、抗大灾,抗灾救灾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非常坚定之决心、非常迅疾之行动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无一人因灾非正常死亡,大灾之后无大疫。全市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6.6万人,紧急救助群众28万人,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6799户。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大建大干大治,着力补齐防洪抗灾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策划申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0多个,总投资230亿元。目前,已落实水利、交通、电力项目39个,总投资21亿多元。特别是在抗灾救灾中,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讲忠诚、讲奉献,冲锋在前、奋战一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展现出令如山、纪如铁的军事作风,坚若石、韧比钢的顽强意志,人同心、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展现出天门人民顾全大局、大爱无疆的可贵品质,凝聚成为时不我待、奋力拼搏,建设“三乡宝地”的强大动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产业及园区实力不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提质增效、追赶跨越任务繁重;民生领域短板较多,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任务繁重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不掩盖、不回避、不懈怠,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推进“五城”建设
春节前召开的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天门建设成为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之城、开放活力的创新智慧之城、生态宜居的水乡园林之城、茶韵书香的文化品质之城、和谐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的目标。
面对新目标、新任务,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引领、生态优先、环境升级、民生为本”的思路,聚焦聚力调结构、促转型,破难题、补短板,抓项目、办实事,打基础、管长远,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着重把握以下六点:
一是突出“第一要务”。发展不够是天门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是解决天门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各地各部门要以“小进即满”为羞,以“山河依旧”为耻,强化发展的责任,把心思用在抓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在抓建设上。
二是突出“四化同步”。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天门开展‘四化同步’示范区建设”,为我市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以新型工业工业化为引领,构建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新产业体系;在“同”字上下功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先”字上下功夫,率先先行先试,争当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区。
三是突出项目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抓项目是核心、是“牛鼻子”、是后发赶超的杠杆。建设美好“五城”,关键是要有一批实实在在的重点项目作支撑。要狠抓发展规划的落实落地,把发展落实到一个一个项目,把各项工作都要归结、具体到项目上来。要深入谋划项目,积极争取项目,高效推进项目,使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四是突出改革创新。要紧盯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突出抓好国家和省级重大改革试点,争当全省深化改革“试验田”。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创创新,着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抢占发展制高点。
五是突出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六是突出民生为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实兜牢民生底线,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2017年,是新一届市委、政府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为全面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市上下要坚持“五增五提”:
(一)增效提速扩投资。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作用,注重效益,提高速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6%。
高深度谋划项目。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高起点、高质量建好项目库,最大限度地在中央、省项目规划中体现天门元素。
超水平争取项目。要抢抓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宽松的窗口期,盯紧中央预算投资、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贷款、企业债等各种投融资政策,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对重大项目要指定专班、专人,盯住不放,全力争取,确保到位。
大力度引进项目。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化乡镇主体责任,坚持投资强度、税收额度、就业广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能耗限度“七度”标准,开展专班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引进有竞争力、有税收、有就业、有带动力的新产业、新动能。充分发挥天商联合会平台作用,深入实施“天商回归”工程,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引才并重,努力形成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的生动格局。力争年内新签协议项目150个,实际到位资金150亿元。
多模式扩大投资。积极推行PPP模式,加快推进第三水厂、张家湖湿地公园、民政事业园、“四湖六水”等一批PPP项目。继续申报发行城投债,加快棚户区改造、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利用设立的长江经济带(天门)产业基金和湖北长投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创业型企业。推进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挂牌“新三板”,力争年内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达到100家。释放金融体制活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确保年内银企对接资金不低于130亿元。
快节奏建设项目。项目有进度,发展才有速度。要加强台账管理,对落地项目,明确开工日期和建设进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项目责任到人,进度细化到天。要继续实行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的“三个一”专班服务,实行“月调度、季拉练、年考核”,确保项目早落地开工、早投产达效。
(二)增量提质培产业。要坚持量质并重,扩总量、优增量、活存量、提质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工业引领、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开展“5·30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增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引进3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施30个千万元以上重点技改扩规项目、支持30家工业企业实施千万元税收成长工程、在各类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增30家。着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围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电汽配、生物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稳健医疗、益泰药业等30家重点企业实施技改扩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攀大靠强。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三是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品牌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四是园区承载力提升工程。加强园区和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向园区延伸覆盖,推行“净地+飞地+熟地+重资产”项目落地方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科技化、绿色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强、促、建”四措并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一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设江汉平原富硒产业园,打造粮食作物高产区、品牌蔬菜产业区、优质肉牛养殖带、名特优水产片,扶持张港花椰菜、多宝蔬菜、蒋场菊花、黄潭树莓、沉湖莲藕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支持景天集团、庄品健集团、红日子、鑫天农业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丰富“华丰模式”内涵,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四是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智能农业等新型业态,探索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
突破性发展服务业。按照适度超前发展服务业的思路,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华西农商城为重点,着力打造江汉平原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场。深化与阿里巴巴、中文百科、中国网库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具有天门特色的本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加快竟陵唐街建设,推进汇侨大道、北湖、世纪城三大城市新商业板块建设。加快石家河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国家级遗址考古公园和国内知名文化旅游景区;丰富陆羽茶文化产业园内容,建设茶产业观光体验园,打造4A级旅游景区;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大力推进沉湖——江汉水乡旅游区、汉江兴隆枢纽旅游区和白龙寺、长寿山、佛祖山等景区建设。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去产能,依法依规处置“僵尸企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化解地方债务,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继续打好降成本“组合拳”,在税费、人工、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有效弥补基础设施、工业发展等领域短板。
(三)增项提档抓建设。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就是抓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要坚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以业为先”的城市发展理念,强化规划的高度、精度、深度,推进紧凑式、组团式、均衡式发展,构建绿水相融、处处皆景的生态宜居水乡园林城市。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以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四湖”和天门河、河山支渠、杨家新沟、龙嘴河、谌桥河、汉北河“六水”为引领,高标准推进各项建设。年内新建海绵城市功能区域4平方公里,推进北湖公园改造及北湖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坚持精细化、标准化、网格化、常态化管理,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创新“数字城管”,优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开展全国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创建活动,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