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传承 提升思政本领
发表时间:2022-10-14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刻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不能割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努力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既要发扬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家宝作用,又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
新时代思政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一些党员的理想信仰缺失,以批评和嘲讽马列主义为“时尚”;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等思潮和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等风气还一定程度存在。这些现象侵蚀了党和社会的健康肌体,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产生了消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从这些问题中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指出:“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这就要求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找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必须返本、守正,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便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应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方法加以借鉴利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精神的培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进行不懈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中国人胸怀天下的胸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是中华儿女勇毅前行的信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义利观,强调以义为上,培养出“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此外,还有“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克勤克俭”的简朴作风等等,都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生活、工作、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个中国人不可磨灭的民族印记和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作用和影响更加深远长久。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类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省,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对自身的反省,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形成良好品德,这种自省精神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王阳明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省察克治”,深入到对行为动机的追究。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教育效果的实践性,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倡导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躬行的态度,只有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才是真正有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洗礼依旧焕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由此也引申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实现途径是“文化自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并将其转化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实践。
大力增进文化认同,不断夯实文化自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认同、弘扬与传承本民族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夯实了中国人的底气、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等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进一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文化自信。
自觉践行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注重知行合一,应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应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青少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坚定秉持世界眼光,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对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过程中,应着力避免“以西为准”的思想范式,在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推动文化铸魂赋能,助力基层党建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落到实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除了课堂、媒体等渠道外,应重视在基层党建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要素,并通过基层党员、组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广泛地向社会传播。每个党员干部都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带头践行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自觉,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党的领导力铸就民族复兴伟业之基
发表时间:2022-10-14
党代会即将召开,举世关注,多国政要和专家学者纷纷发声撰文,点赞中国发展成就,同时也不约而同谈及了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能力,认为这是“中国为什么能”的根本答案。执政党的领导力对于一国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对党的领导力,中国人的感受显然更加真切具象。
“引领中国和中国人民向前发展和进步的最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把中国推向了与其经济实力和人口相称的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举世关注,多国政要和专家学者纷纷发声撰文,点赞中国发展成就,同时也不约而同谈及了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能力,认为这是“中国为什么能”的根本答案。
世界瞩目东方,“领导力”成为高频词绝非偶然。正所谓,“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执政党的领导力对于一国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轨迹各异,有的国家政权反复更迭甚至内乱混战不止,国家失焦、社会失序,个中原因固然复杂,但多与执政党领导乏力息息相关。今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发展,新冠疫情延宕已久,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地缘冲突不断发酵与反全球化逆流相互叠加……复杂艰困的局面,考验着各国判断形势、应对风险、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诸多观察人士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一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力量等深层领域。
对党的领导力,中国人的感受显然更加真切具象。曾几何时,中华大地四分五裂,中国人民一盘散沙,在帝国主义铁蹄下面临亡国灭种之险,危急关头,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将四万万中国人重新组织了起来,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亿万中国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展篇章,使神州大地“换了人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更加波谲云诡的外部发展环境,不仅最大限度保持了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历史实践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