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种模式”蕴藏着对“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深刻洞见,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要完整把握生产力量变和质变关系、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着力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发展是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
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量变和质变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在生产力质变中,既包括旧的生产力在量上的衰退,也包括新的生产力在量上的增加;在生产力量变中,也会出现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生产力质变,不能把生产力的量变和质变分割开来理解。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改进生产资料,特别是逐步更新生产工具。此外,还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管理模式,让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更为优化的方式组合搭配起来。
新质生产力不会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实际上,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基础之上,是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演化迭代过程中逐渐发轫的。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也不否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而是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生产实践中凸显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劳动者为中心,在生产实践中凸显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过程中以机器替代人力就成为一种趋势,同时这也成为生产方式演进的重要特点之一。随着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工具得到普遍运用,劳动力使用得到了很大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但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值、获取利润,还明确对应保障劳动者就业、提高人民福祉、维护社会稳定等目标,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产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把运用先进技术同维护劳动者权益结合起来,把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结合起来,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
不仅如此,在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同时提高劳动者收入报酬水平,还能够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扩大内需战略结合起来,使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品、新产能得到有效释放。为此,要健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