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开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开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尹力
2020年06月10日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擘画了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四川发展进程中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推动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举全省之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点开局,大力拓展新空间、激发新动能,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自觉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川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担当、善作为,确保这一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当好现代经济体系的“强支撑”。“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形成了初步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科教优势更加凸显。四川正聚焦工业“5+1”壮大实体经济,突出农业“10+3”擦亮金字招牌,提升服务业“4+6”优化产业结构。着眼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共建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服务等新业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好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是四川的省情特征,这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但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四川正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的深度对接和有机融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成都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商圈,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形成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消费大市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成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功能和生产力布局一体优化,着力构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好内陆开发开放的“前沿地”。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区域,东亚、东北亚进入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主要通道,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独特优势。今年1—4月,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长17.3%、增速居全国第3位,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增长39.8%,中欧班列开行619列、增长80%。四川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眼畅通国际国内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突出“一带一路”南向拓展的经略中心地位,依托自身“安全腹地”优势和南向国际新通道,构建陆海联动枢纽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能合作,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四川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促进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
当好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增强上游意识、建设生态屏障是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四川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尊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