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秘书讲话系列129(7篇)中组部研究室徐文秀2019年上半年讲话文章汇编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副主任(副局长)
徐文秀的文章汇编。推荐理由:
1.知识改变命运。他是江西上饶人,父亲是裁缝,母亲没有工作,家境清贫,但是他通过努力,成为在家乡街面上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他毕业后,相继在县、市、省和中央四级机关工作。据可查资料推断,他在党校有工作经历,
1988年左右调入上饶地委宣传部,1991年左右调入上饶地委办公室,1995年左右调入江西省委组织部,2003年左右调入中央组织部,在这个“文字高地“一干就是14年。为了进一步进行深造,他还在2000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并在2003 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他正是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完成了多次华丽转身, 与“土专家”余爱民相似。
2.兴趣成就梦想。他早在1988年时,就写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
—关于如何做好落选者思想政治工作,被多家媒体杂志转载。此后,他就把人生的坐标点定位在了“爬格子”上,笔耕不辍,乐此不疲,苦中有乐。到2000 年,就已经发表论文、论著近百万字。现在,他著有《走向思想丛林》《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点上》《人生边角料》《方步集》《方步谭》《走在学习路上》和《人生正负手》等著作,在《人民日报》《求是》和《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言论文章百余篇。
3.汗水凝聚成功。他勤于学习思考,学识渊博,眼光独到,特别是对习近平同志的领导艺术、语言风格等方面研究较为全面透彻,以“文秀”署名相继发表了《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习近平的领导风格及特点》等7篇文章,获得广泛关注,产生较大影响。他精于辞章锤炼,理论精深、立意精心、结构精彩、语言精致,说理精细,文章极具学习模仿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拟制“出彩”小标题、撰写“精彩”言论文章以及有效“净化”思想灵魂,必将会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导向作用。近年来,他写的关于做人做事做官“四十忌”“四十悟”等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备受推崇,深受欢迎。
目 录
浩养
昂扬
“民
气
”
1
懂得
看“
桅杆”
3
为官
从政
“十
题
”
5
开有
内容
的短会
9
底气从何而来
11
写有思想的短文
13
“看得懂
”
是硬道理
26
浩养昂扬“民气”
(2019年2月25日)
近日,又一次到大庆铁人纪念馆参观,不经意间看到一则资料,颇为感慨, 思绪万千。
1964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写了一个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提到要有“三股气”,其中,“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而且说到,“民气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强心。一个国家有了民气,就能傲视和排除各种困难,不屈服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气,指的是民众的精气神,是广大民众所焕发出来和凝聚起来的一种气势和气概,说到底就是民心。“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古往今来, 民气盛,则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民气旺,则国运昌、国力强,反之则一盘散沙,民弱国衰,分崩离析。汉代晁错《言兵事疏》中说:“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管子》一书也说:“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1919年,当时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刊登了马星驰一幅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漫画。画的右边有无数爱国群众在吹气,而且都集中吹向左侧的三个人,把那三个人均吹翻在地、四脚朝天,被吹翻的三个人就是五四运动中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惩办的卖国贼。此画用人口吹气来寓“民气”,表明民气的力量和作用。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中华民族历来重“民气”、讲“民气”和聚“民气”。每当处于重要历史关头,或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面临重大事件和重大任务时,都会成为“民气”迅速聚集和喷发的时候,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回想近现代以来,无论是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华振兴”;无论是唐山大地震、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还是举办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等, 都呈现出“民气”昂扬高涨的壮丽图景。叶圣陶当年曾感叹:“现在各地人民一致起来救国,又悲壮,又热烈,足见民气到底还保存在我们这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丢掉过“民气”,也没有失掉过“民气”,昂扬“民气”一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正因为有了昂扬的“民气”在,我们的民族才在任何艰难险阻
面前不屈服、不压垮,才上下一心、奋勇前行。
昂扬“民气”从哪里来、怎么来?它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又不可能像嘴吹气一样“吹”出来、喊出来。民气,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理想信念, 就是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冲天豪情,就是把一切困难都踩在脚下的钢铁意志和乐观自信,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诚团结。然而,现实中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压力,面对复杂变化的形势和任务,唉声叹气,说泄气话牢骚话的有之;垂头丧气,怕字当头、 不敢斗争的有之;信心不足、底气不够,感到困惑迷茫的亦有之,等等。“气
可鼓不可泄。”著名美国记者、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曾经沿着红军长征路
线对长征做过深度访问,访问后期他曾动情地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会使人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昂扬民气来自于这种精神,也孕育出这种精神。昂扬“民气”正是靠一以贯之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靠一如既往的自尊、自强和自信,靠一往无前的勇气、斗志和意志才能赢得。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溢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这是一个浩养昂扬“民气”的大好时代,更是浩养昂扬“民气”的一种历史必然。
懂得看“桅杆”
(2019年4月4日)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
真正富有预见和远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曾经几次提到过看“桅杆” 的问题。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就曾满怀激情地用诗一样的语言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他还在谈到什么叫领导时说:“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前一句讲“桅杆”预示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后一句讲“桅杆”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从哪里来?就从懂得看“桅杆” 中来。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桅杆”是一种信号,它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将由少量的、个别的东西变成大量的、普遍的东西。看“桅杆”就是把那些苗头性、倾向性的东西辨别出来,然后分析它的走向和演变,从中认识和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从而看出信心和希望来。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迹象的。如果“桅杆”是意味着一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就得提前动手解决它, 防患于未然;如果是预示着某种动态和动向,就得提前跟踪、密切注视、及时跟进;如果是昭示着一种大的趋势和大的方向,就得提前布局,尽早尽快地顺应这种潮流。无视、忽视或不懂、不善看“桅杆”,或将导致机遇的错失,让机遇擦肩而过;或老虎来了还以为是猫,以致“灰犀牛”都临近甚至闯入了, 还浑然不知,结果猝不及防。
从现实来看,不懂或不善于看“桅杆”现象的人还有不少。有的人只知道一味低头在“海岸”边上走,眼里压根就不去看“桅杆”,即便是“桅杆”已然跃出海面了,也熟视无睹,看不到,也看不清。有的人或许看了一眼“桅杆”, 甚至也会发出尖叫或惊呼声,但往往看过就看过了,对“桅杆”效应不去分析, 不去研判,没有预案,不知应对,结果看到了等于没有看到,等等。这都是要不得和很可怕的。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看“桅杆”得有高的站位。政治站位要高,任
何时候必须注意从政治上看问题、想事情,善于把纷繁复杂的事物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用“望远镜”登高远望,用“显微镜”见微知著,看问题才有了高度、深度和角度。还应当看到,有的人虽然站位也高,但却是“近视眼”。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就得“跳出来”看问题,有一个好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经常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 去看待和观察事物,脚力、眼力和脑力同时用,“桅杆”便会尽收眼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需要更多懂得看和看得懂“桅杆”的人,在看“桅杆” 中认清前行方向,把握内在规律,更好地赢得主动、抢得先机,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
为官从政“十题”
(2019年4月22日)
为官从政经常会碰到很多选择题要去做,孰轻孰重、往东还是往西,选择对了则蹄疾步稳、行稳致远,选择偏了、歪了或错了则会走到岔道、斜路上去。 以下这十道选择题得细思量、常念叨,作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