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全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助力全县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由县政协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带队,先后深入驿马、赤城、白马、玄马等10个乡镇,对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首位产业来抓,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群众稳定持续增收。至目前,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矮化密植10万亩,乔化33万亩,预计2020年全县果品总产量将达到20万吨,产值超过9亿元,连续8年保持果品经济稳定增长。一是推动科技支撑创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先后研发瑞阳瑞雪新品种2个,引进推广新品种12个,开展砧木组合对比等10多项试验研究,大力推广矮化密植、间伐改造、优质苗木繁育 “三大”技术,全面推行 “土壤免耕旱作、肥水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管理措施,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二是推动产业布局合理。按照“塬区矮砧密植、山区乔化短枝”的原则,规模化推进苹果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全县新栽果树20万亩,建成万亩片带5个、万亩山地乔化苹果乡镇2个(太白梁、马岭),形成了南部乔化园提质增效区、中东部残塬矮化密植区、山区乔化短枝新栽区“三大生产片区”。三是推动果园质量提升。采取“县级领导包责任、主管部门包片区、技术人员包乡村”的工作机制,分园分类分阶段,严格落实标准化技术措施,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园56处2.2万亩、推行新优品种更新0.5万亩、推广乔化郁闭园提质增效改造9万亩、实施“两减一增”(减化肥、减农药、增施有机肥)8万亩、落实苹果保险6.1万亩,果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四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组建了县级科研技术团队,在12个重点乡镇成立果业服务站,聘用果业专职农民技术员100名,组成12个村级果业技术服务队,构建了“县有专家包片、技术人员联乡指导,乡有果业技术负责人,村有果业专职农民技术员包村指导”三级人才服务体系,果农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五是推进合作组织服务。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扶持建办果字号企业36家、合作组织141家,果品贮藏能力和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3万吨、15万吨。通过合作组织参与技术指导、协调服务、信息对接、贮藏保鲜、收购销售,实行“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全程服务,有力地提升了苹果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六是推动品牌质量认证。加快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认证,新增绿色农产品认证1.02万吨、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0.5万亩,创建出口苹果(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5.23万亩,创建庆城县“庆阳苹果”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区2.3万亩。七是推动品牌市场营销。充分借助电子商务、电视购物及网络等多种销售平台,与家乐福、华联、苏果等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成立庆阳苹果国际拍卖中心,举办网络直播活动,全面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节会、录制 “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实施大型苹果雕塑工程建设等措施,不断增强“庆阳苹果”庆城特色品牌效应。
二、存在问题
一是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2002年,赤城镇政府注册了“赤诚”苹果品牌,但由于当地企业、合作社利用率低,加之金诚、方裕、普润、丰泰等大部分企业、合作社都应用了“庆阳苹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致使全县没有创出一款独具庆城特色的产品品牌或基地品牌,宣传推介形式较为单一,没有稳定的、有效的市场销售终端,市场占有率不高。
二是企业拉动效应不凸显。我县发展较好的果品企业只有金诚果蔬和普润果业2家龙头企业,都是集贮藏、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省级示范企业,但与省内或周边地区的果品企业相比,两家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明显不足,加之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品牌和包装设备,规模、销量还远远不够,抵御风险和调控市场能力还比较弱。
三是技术服务保障不健全。全县共聘用果业专职农民技术员100名,但从2018年7月份以后,农民技术员的工资已停发,导致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