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永似少年时
魏 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4日 第 05 版)
【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
【故事】周永开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之后,他放弃安逸闲适的生活,来到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带头植树1000余亩,带动附近村民成为义务护林员。他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系列丛书,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100余场。他还在母校巴中奇章小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前不久,周永开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点评】
年逾92岁高龄,离休已29载,一颗为党为民的赤诚之心依然充满活力、澎湃如昨。周永开,一名有着75年党龄的老党员,似乎永远有忙不完的事:倾情生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热心公益事业……为党和人民事业继续奋斗,是周永开的选择。
逝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回报党的教育培养,满足人民幸福期待,是他老有所为、奋斗终身的不竭动力。75年,四分之三个世纪,不可谓不长。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不让花萼山人民看上电视、坐上车,我就去跳玄天关!”若不是怀着一腔恪尽职守的忠诚、为群众谋利的热忱,怎么有底气、有勇气作出承诺?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周永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下“桑榆晚”的深沉之美,绘就“霞满天”的壮丽之观。即便如此,他仍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近年来,由于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亲友们劝他“该歇下来了”,他却说:“我还能为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周永开之所以能保持这样的干劲,就在于心中铭记,“我的初心不变!”
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初心不变,就能以人民情怀滋养生命。周永开是这样,“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杨善洲是这样,解甲归田的“农民将军”甘祖昌也是这样。他们在岗位时兢兢业业,离开岗位后也不改本色。牢记党员身份、尽好党员本分,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都是一辈子的事。
认定了,就要实干到底;认准了,就要有始有终。作为党员,应当抱有怎样的心态、怀揣怎样的追求,周永开以实际行动作出了示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党员应当像周永开那样,一辈子保持专注、执着、笃定的态度,始终热情不减、信念不衰、本色不变,永远行进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途上。
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
谷业凯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7日 第 05 版)
【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
【故事】卢永根院士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学高德馨、治学严谨,满腔热情投身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受到师生们的好评。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决定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前不久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点评】
如果以物质条件衡量,卢永根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为校长、院士,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一床简席、四壁白墙,家中的摆设能让人恍如回到上个世纪。如果论学术贡献,卢永根应该很“富裕”。近些年,他带领团队选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就有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就超过15亿元。
如果说到人生价值,卢永根无疑留下了一笔无价财富。19岁,他毅然放弃了香港优渥安逸的生活,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内地;53岁,他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打破人才困局,给年轻人广阔成长天地;76岁,他说把晚年继续献给科教事业;87岁,又捐出了毕生积蓄……关于人生价值这个问题,卢永根用一生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卢永根一生学农、爱农、为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几句话: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四个“一点”并非什么豪言壮语,却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参照。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能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榜样还是一座蕴含着巨大资源的精神“富矿”,我们不会忘记,曾领导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物理学家方守贤,将段氏伽马刀用于肿瘤治疗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长年坚持给本科生授课的大地测量学家宁津生,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学纤维的化纤专家郁铭芳……一代代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他们是榜样,我们从中能深切感受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榜样,将激励我们见贤思齐,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逐梦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于暖流中感受“大爱中国”
李洪兴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31日 第 10 版)
天寒地冻,却挡不住人间暖流。前不久,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当天室外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两名刚做完核酸采样的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外面等车。她们说,“进屋取暖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任”。两位视责任如生命的白衣天使温暖了一座城。
2020年,风雨波折并没有难倒我们,而是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逆行的白衣天使、下沉的党员干部、无畏的人民子弟兵、坚守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共同积聚起阳光般的暖意。在祖国大地、在人心深处,暖流从未断流、热情从未熄灭,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
这一年,绘出了一幅举国同心的抗疫画面。医务人员脸上的勒痕、方舱医院的舞蹈、志愿者的忙碌、科学家的赛跑、基层工作者的值守、外卖小哥的奔忙、普通群众的参与……这幅感天动地的画面中,有在人民大会堂获得荣誉的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有登上外媒封面的外卖小哥,有4.2万多名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4万名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更有着14亿中国人民的不屈身影。在抗击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有战斗没有妥协,只有冲锋没有后退,令全世界为之震撼。
这一年,历史镌刻下时代榜样。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一场搬走贫困大山的攻坚战,张桂梅坚持办学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带乡亲们致富的裴春亮唱响“乡亲不富誓不休”的奋进之歌,“苹果教授”孙建设把论文写在了脱贫攻坚主战场……扎根乡土,眷恋乡亲,科技报国,人们憋着的一股子劲,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无数人用拼搏、智慧和勤劳,完成了脱贫摘帽的精彩叙事。
这一年,时代定格住追梦身影。普通人的奋斗,汇成了新时代的精彩。人们记得,农民工吴桂春在广东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表上写下,“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热爱朗诵的工人李小刚一边操作装载机,一边用热爱品读百味人生;浙江温州的彭小英夫妇,把屋前、田埂变成舞台,把日子编排成曼妙的舞蹈……这一年纵使有沟沟坎坎,也没能阻挡追梦人的身影;无论是风雨还是烈日,勤恳努力、踏实付出的奋斗者,创造了无数温暖人心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