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接通知: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内容不让发布到网站了,这类内容请到QQ会员群里下载。加入我们
×

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推动山乡巨变,为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典型经验和实践样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既要突出系统思维,生产生态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物质精神一起抓,协同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更要坚持辩证思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抓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转化运用,建设特色鲜明、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既不靠山也不靠海,全境近60%的土地面积是耕地,有着良好的平原气候、肥沃的平原土壤、丰饶的平原物产和一马平川的平原地貌。这一片平畴沃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是亟待深度开发的宝藏资源。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为农民而兴。围绕平原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特点,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努力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原特色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聚力夯实更具支撑力的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稳产保供是聊城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们突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保耕地,近3年耕地净增加22.8万亩,建成“吨半粮”产能区32万亩;着力强技术,以“杜立芝工作室”为载体,选拔2万余名“土专家”“田秀才”,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兴水利,实施了聊城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防洪、灌溉工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突破116亿斤。平原地区土地成方连片,有利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机械耕作。聊城突出适度规模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构建耕、种、管、收“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体系,高标准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切实畅通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全域平均亩产接近“吨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良田、良水、良种、良技、良法五大工程,有序推进“吨半粮”示范创建,2025年产能区面积将累计达到百万亩以上,全力打造平原粮仓,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多聊城贡献。 

聚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聊城农产品产能优势突出,瓜菜菌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东阿阿胶、临清桑黄、冠县灵芝、东昌葫芦等闻名全国,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平原农业的特点就是大生产、深加工、大流通,聊城将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流通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推动链条延伸。依托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深做细“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等产业,全面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链条,加快推动产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高新区和鲁西种苗谷作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种苗培育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翅膀”。狠抓品牌提升。完善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流程质量监管及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让“放心吃吧,聊城产的”深入人心。实施品牌强农计划,在生产端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在加工端做优一批知名企业,在整体上持续打响“聊·胜一筹!”公共区域品牌,把更多经济效益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同时,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加强脱贫人口动态监测,加快衔接推进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探索建立脱贫人口收入健康增长机制,确保过渡期后脱贫人口收入保持总体稳定和持续增长。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