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邹城县政府工作报告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2月7日在邹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杜庆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邹城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为关键的五年,也是破浪前行、砥砺奋进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和邹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蓄能增势,“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这五年,我们保持定力、笃定前行,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24亿元,年均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3%。存贷款余额达到936亿元和808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3倍和1.5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4%、8.2%。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农村社区综合治理实验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全省现代中等城市试点城市、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55位、中国创新百强县市第 59 位、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69 位、中国未来投资潜力百佳县市第 54 位。
这五年,我们重抓转型、培优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强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各类“小散乱污”企业256家,万元GDP能耗下降23%,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4∶47.8∶44.8。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40亿元,“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先进制造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55%和30%。“四上”企业达到688家、新增15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56家、过10亿元企业6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家。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新”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37.4%提高到52.9%,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到9.2万户、缴税3.4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5.8万户、增长5.8%;累计实施过亿元项目593个,460个产业项目建成达产,21个产业项目入选省重大、省优选项目。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69亿元,实现税收31亿元。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达到85个,引进产业领军人才44人。
这五年,我们聚焦三农、靶向发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面深化和拓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率先突破4条示范带、6个特色片区、3个示范镇和69个示范村,大束片区成为省级示范区,建成美丽乡村“A类村”328个,重点村覆盖率达到77%,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县、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农业投资项目直报直管试点县。粮食产量稳定在44万吨以上,草莓、核桃、樱桃、土豆等经济作物达到33.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1家,食用菌企业达到23家、种植面积达到2230万平方米,蘑菇小镇被评为全国产业振兴示范小镇,“邹城蘑菇”成为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8个镇级产业园入驻企业128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1%,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9%,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这五年,我们建管并举、内外兼修,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编制完成各类规划11项,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8.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8万余人,城镇化率达到63.1%,较2015年底提高7.26个百分点。孟子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中央公园、一中孟子湖校区和南校区、社会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职教园区、孟子研究院新院区等60余个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用。累计改造棚户区2.76万套、整治老旧小区5万余户,新建住宅小区5万余套、新型农村社区3.5万套,新建、改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