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枣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
枣阳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2月24日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武义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枣阳发展势头最好、质量最高、变化最大、人民幸福感最强的一个时期。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襄阳市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在更高层次上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强市”目标,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积极应对连续干旱、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奋发作为,克难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枣阳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60亿元,年均增长约8%;人均GDP预计由2015年的45603元提高到2020年的65632元,增幅43.9%。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稳居同类县市前列,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①,由2016年的100位升至今年第86位,枣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这五年,枣阳产业发展深层次变革。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达到百亿级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农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6.6亿元、28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17.5∶45.9∶36.6优化至2020年的15.1∶41.8∶43.1,产业质量明显提高。
——这五年,枣阳城乡面貌历史性巨变。主城区建成面积达48.8平方公里,比2015年扩大5.0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1.8%上升到56%。中兴大道、人民路、光武路等城市主干道路修缮一新,浕水大桥横跨东西,新火车站气势恢宏,枣阳高铁直达“北上广深”,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始发北京的县市。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镇村面貌日新月异。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兴之城”魅力彰显。
——这五年,枣阳民生福祉全方位改善。大力实施了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水环境治理、安全饮水等一批民生工程,社会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就业创业等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9006元和20205元,比2015年增加11966元和5925元。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小康枣阳”胜利在望。
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抓招商、上项目,凝聚了发展的“大气场”。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项目建设“一号任务”不动摇,瞄准高端产业和前沿技术,创新推行“七个+招商”模式②,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75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17个。大力推行“六个一”项目服务机制③,一大批支撑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成为我市“十三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0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730亿元,枣阳连续八年获评“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多次在襄阳市项目拉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五年来,我们千方百计转方式、调结构,助推了发展的“高质量”。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百企登云”工程、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五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400多个,投资近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9家。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平台,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面积调整到28.8平方公里,两个襄阳市级产业园和七个市级特色产业园④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汽车摩擦密封材料产业连续五年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广“青贮玉米”“稻虾共作”等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0.38万亩,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2.69万亩和耕地提质改造8.17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斤左右,培育了5个国家级放心粮油品牌、40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11个地理标志商标,枣阳获评“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三农发展成绩突出县(市)”称号。文化旅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