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乃平:从绿起来、美起来向“活起来”转变——推动首都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
从绿起来、美起来向“活起来”转变
——推动首都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邓乃平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把握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大势,明确提出了五个“应该追求”的主张,发出了“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倡议,彰显了尊重自然、崇尚绿色的中国智慧,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指引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园林绿化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宜居环境的建设者、生态产品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绿色福祉的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北京掀起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造林绿化建设,在建设用地寸土寸金的情况下,先后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累计新增造林161万亩、城市绿地4700余公顷,显著扩大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绿水青山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生活的期盼。全市林地面积已经达到109.4万公顷、城市绿地面积达到8.35万公顷、湿地面积稳定在5.14万公顷,构成北京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资产,发挥着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首都园林绿化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坚持生态工程带动、绿色产业推动、惠民政策拉动,带动了近百万京郊农民实现绿岗就业、生态增收,越来越多的京郊农民正在转变为新型集体林业工人。
园林绿化的本质属性是生态属性,同时也包含深刻的文化属性,“天人合一、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工”等中华民族生态伦理智慧始终是造林造园造景的最高境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始终是现代都市人群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北京依托资源优势,大力繁荣发展森林生态文化、都市园林文化、生态科普文化和绿色休闲文化,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景观环境布置,成功举办了以延庆世园会、丰台园博会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展会,持续开展了“让古树活起来”和森林文化节、森林音乐会、森林体验教育等系列生态文化活动,形成了爱鸟周、义务植树日、湿地日等一批品牌生态科普活动,建成了一批首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纪念林、纪念树,特别是围绕落实“三条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正在统筹实施一批生态文化项目。以绿色生态为根基的生态文化正在日益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流文化。
当前,首都园林绿化正在进入从绿起来、美起来向“活起来”转变,从重数量、重规模、重建设向建管并重、多效并举、生态惠民转变的新阶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全市园林绿化情况来看,我们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全市园林绿化系统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旗帜鲜明地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己任、以守护绿水青山为天职,真正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搞好工作的本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大幅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要求,以更高标准大力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年新增造林25万亩,着力打造大尺度森林生态景观。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绿色产业惠民。加快建立林产品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效节水果园建设、低效果园改造和规模化苗圃建设,大力实施花卉产业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养蜂精准帮扶,加强林业产业与农业民俗、旅游文体、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观光采摘、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疗养等都市型现代绿色产业,使更多农民实现生态增收。
坚持尊重热爱自然,加快繁荣发展生态文化。比如,围绕落实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公园体系建设项目;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开展区、镇、村三级联创活动,按照时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