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
银川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客观掌握银川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近期市政府研究室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对全市各产业园区逐一走访调研。根据掌握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成果。
一、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发展稳步推进,经济建设主战场功能更加突出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聚焦“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以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发展示范区、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推进各类产业园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目前,经过培育壮大和整合优化,全市形成各类产业园区11家(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羊绒产业区块、循环经济产业区块、临港产业园>、银川军民融合产业园、银川中关村双创园、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丝路经济园>、贺兰工业园、永宁工业园、银川苏银产业园、银川公铁物流园、银川商贸物流服务中心、银川综合保税区),其中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关村双创园、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丝路经济园>按照“一区多园”模式纳入银川高新区统一管理。各园区规模各异,发展各有侧重,产业分布形成分散与聚集相对交错格局。
总体而言,园区作为产业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取得了一定发展和较好效益,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引擎。2019年银川经开区、银川高新区、银川综合保税区、贺兰工业园、永宁工业园、银川苏银产业园6家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8.8亿元,同比增长7.3%。各产业园区产业分布和规模状况如下表:(表格省略)
(二)管理体制持续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县(市)区和园区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推进政府和园区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园区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制度保障。
一是管理机构完成整合优化。各产业园区作为银川市或县(市)区的派出机关,已全部实现“一个园区、一套班子”,完善了内设机构,选配了一批具有经济、工业、招商、环保工作经历和专业特长的领导干部到园区任职。各园区党工委书记由市级领导或县(市)区主要领导担任;银川高新区3个产业区块园区一把手均兼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二是运行机制持续创新发展。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产业园区不断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和模式,聚集发展要素,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在市场化运行方面。中关村双创园实施“园区+公司”运营模式,引进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银川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运营创新中心,服务企业发展。银川经开区通过组建投资公司,由公司投资建设中轴智造小镇、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形成“园中园”,为招商项目提供标准租赁厂房,实现了招商项目“拎包入住”,既解决了部分项目前期资金投入困难,基本建设周期过长的问题,也提高了项目及时投产达能的实效。同时,通过争取置换债券、搭建投融资平台、健全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等措施,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帮助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在招商引资方面。银川高新区立足园区现有主导产业,组建了现代纺织、循环经济等专业化招商队伍,探索创新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园园协同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实现精准招商。2020年1-8月,共谋划储备招商引资项目37个,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8个,实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5亿元。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创新开展“展会招商+驻点招商+外出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政策招商”模式,同时落实园区“土地封闭管理”及“税收全额返还”政策,对在园区摘地建设的重资产企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奖励政策,对在园区注册、入驻办公的轻资产企业给予房租减免政策,并对作出税收贡献的企业予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