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城镇规模加快壮大,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环境明显改善。进入新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善城市化战略,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贵州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增强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一条“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集约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贵州省当前正处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的重要发展节点,面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城镇化道路升级和特色塑造的要求。本课题在总结成效问题和研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聚焦“一核四新三标杆”重大战略举措和行动部署,积极探索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1
“十三五”时期贵州城镇化建设成效
(一)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2009—2019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突破50%,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镇。“十三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95%以上是城镇化集中安置,有力带动了脱贫攻坚。
(二)山地城镇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城镇供水能力达到55亿立方米,比2015年提高11.7亿立方米;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4.2%、93.3%,分别比2015年提高4.9和10.5个百分点。城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实施“3个1工程”,重点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培育和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推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四)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以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为载体,促进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业持续发展,有效带动三产增加、乡村就业及居民农民增收。
(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十三五”以来,全省交通建设迎来大发展,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全省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2017年实现村村通和组组通硬化路,2019年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到了13.85平方米,比2015年提高4.05平方米,高速铁路开通拓宽对外联系通道,快速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六)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资源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100%,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4%左右。
(七)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住房、土地、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全省11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综合试点特色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2
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一是人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难以高质量融入城镇,面向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能培训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需求响应不足。二是产业经济发展动能不强,对城镇化就业支撑和吸纳能力不足,外出务工仍然呈现加剧态势。三是区域城镇体系发展不完善,综合承载力偏低,面临结构性失调。四是黔中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未能实质性突破,缺乏有效抓手,协同格局和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五是城镇化空间格局仍然呈现散点布局特征,与新交通格局协同性不强,土地资源投放结构性错配低效问题突出。六是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建设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