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范文】党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好XX县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走好XX县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县委书记讲党课
同志们:
按照省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若干措施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课,今天我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好XX县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为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大家谈一谈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下面,我围绕五个方面内容,谈一谈我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第一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和历史变革。
(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和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经历有关,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渐进过程,从习近平经历过的七年知青岁月、任职正定、福建和浙江以及十八大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看出,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场合提及的生态思想的理论、措施当中。七年知青和河北正定任职时期。1969年,习近平进入梁家河大队插队,面对延安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贫瘠的土地,习近平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并决定为梁家河打淤地坝,增加梁家河粮食的产量。1974年1月,习近平知道了四川沼气池成功的案例后克服各方面困难建成了延安的第一口沼气池,为解决梁家河做饭、照明和土地肥力指明了方向,这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事例表明了习近平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很早对利用沼气代替木柴进行实践,为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1982年,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县任职,当时制订实施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就列入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内容。在全县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会议上强调“搞好卫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以此为突破口抓精神文明建设”。在逐步推进林果基地建设、推动半城郊型经济发展工作中,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大农业思想,突破禁锢的‘小农’思想束缚,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考虑全局性农业”,充分说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的生态效应。福建、浙江任职时期。在福建和浙江任职阶段是习近平生态理念深度实践阶段,也为日后“两山”理论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福建任职时期,1989年1月,习近平强调闽东振兴经济战略在于“林”,“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很高的生态和社会效益。2001年,根据福建地区特殊的优势提出了建设福建生态省口号,并准确制定《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上升到民生之本、民生之福的层面。浙江任职时期,2002年调任浙江的习近平把在福建工作的经验带到了浙江。2003年8月,习近平指出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和保护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打造“绿色浙江”生态城市新理念同样需要提升人们自觉意识,逐步把生态一词刻入人心,提升到文明兴衰的高度。2004年3月又提出重要论断“既要GDP,又要绿色 GDP”,强调我们的小康社会不仅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是速度、质量、效益全面的小康社会。还提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理念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为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全社会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十八大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2012 年在他主持起草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层次、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强调:“把洱海保护好、让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让生态理念永存心间”。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