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推进黄牛(肉牛)产业发展走笔
2022-01-17
日前,记者来到龙井市牧乐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一幢幢现代化牛舍一字排开,一旁田野中,秸秆打包成捆,即将被加工成饲料。
“前面是牛舍,右边这片地种玉米,左边的厂房用来储存饲料。”“等牛出栏后,把牛肉送到专卖店里销售,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站在养殖场门口,龙井市牧乐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朴哲龙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经由原本的一座民房、一处院落、一间塑料大棚的“散户”,变成了牛舍、放牧地、饲料地、草料库、有机肥车间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型养殖场。
在养殖场发展壮大的同时,朴哲龙还开始了帮带模式。养殖场所用的秸秆、玉米都优先从龙井市东盛涌镇石井村购买,还雇用了一名贫困户到养殖场打工。同时,朴哲龙还与村里小养殖户签订了产销合同,为他们提供饲料配方和养殖技术,实现了大养殖户带动小养殖户、共同抱团取暖的效果。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得益于自然资源优势,延边黄牛肉风味独特,以肉质细嫩、汁多味美得名。像牧乐牧业有限公司这样规模的延边黄牛(肉牛)养殖场,如今延边有128个。
近年来,延边州紧紧抓住致富“牛鼻子”,小至二三十头的散养户,大到千余头的棚舍养殖户,构建起了产业兴旺的新格局。
延边州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措施、转变生产方式、加强品种保护等方面下大功夫,以“延边黄牛”为重点,扩大种群规模,提升品种质量,打造核心、公共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早在2005年,延边州发布实施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黄牛管理条例》,于2019年完成了修订,并于2020年6月19日正式颁布实施。
目前,省委、省政府已将延边黄牛产业列入“东黄西红”发展战略。近两年,省政府先后实施了延边黄牛保险融资、饲草种植补助、“秸秆变肉”工程和《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等产业扶持政策。
延边州委、州政府把延边黄牛列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把延边黄牛产业发展基金列为财政预算,给予重点支持。成立“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由延边州农业农村局和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肉牛产业发展专班,各县(市)相继启动了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程序,建立工作专班,专门抓肉牛发展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外来资本投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鼓励中小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支持现有的规模养殖场扩大规模,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全州肉牛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建立了延边国家级种公牛站、延边黄牛资源保种场,为延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强力支撑。延边黄牛品种改良计划已于2019年年初启动,正在有序开展高效扩繁。
规划新建的肉牛大项目达到18个,其中6个正在谋划和选址,12个已启动实施。
2008年延边黄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现拥有“犇福”国家驰名商标和“长白弘”省级著名商标,“马蹄山”“朴氏石井”等商标均获得了认证。目前,全州有加工能力10万头的企业1家;以畜牧开发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开发深加工产品30余种。龙头企业分别通过专卖店、实体店、“互联网+”等形式建立了广泛的销售渠道。
2021年,由延边黄牛产业协会、延边海兰江牧业牵头建立了延边黄牛产业化联合体,并在宁波设立延边黄牛驻甬办事处,首次以协会和养殖企业抱团取暖的形式,建立了产品推广和销售平台。目前,延边黄牛肉整体销售半径不断扩大,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多大城市。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的拉动下,延边各地积极性高涨,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据行业统计,截止到2021年12月末,全州肉牛发展到56万头。现有养殖专业合作社148个,肉牛养殖产业成了延边响当当的致富“牛”产业。
万安县窑头镇贯彻“两山”理念新实践走笔
2022-01-19
一直以来,万安县窑头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拓宽“两山”转化实现路径,因地制宜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变强”、人居环境“变优”、生态资源“变现”,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强产业促发展,擦亮致富增收底色
千里庭伟云满眼,十年湖海雁惊心。窑头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是万安的“北大门”,是吉泰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镇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六做两全面一提升”发展思路,秉承做特做强产业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富‘硒’特色”的发展之路。
目前,该镇有700多户果农,种植脐橙面积近1.4万亩,年产量突破1100万公斤,年产值4400多万元。该镇富硒水稻种植面积1.5万亩,打造了稻鳖、稻虾、肉牛、牛蛙、肉鸭等多种集中产业发展模式,在精准“选”、精炼“挖”、精细“建”上下功夫,塑造窑头“经济名片”,打响窑头产业特色品牌。现在,窑头镇的特色产业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叩开了一扇扇增收的新大门。
优环境建机制,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该镇以创新促发展,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互促共赢,在提高乡村“颜值”的基础上筑牢产业振兴基础。
美丽杨万线、美丽高铁沿线、美丽圩镇公园、美丽江下背、美丽剡溪产业农庄……在窑头镇,各具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凸显出“小而精、精而美、美而强”的魅力,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城乡融合发展迈向“快车道”。
美丽江下背通过原生态修复还原客家青砖黛瓦房屋风格、农耕体验区打造、儿童休闲科普,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结合“万安网红桥”乡村旅游和万泉蔬果采摘体验,依托江下背村组的文化底蕴、产业优势,融入农耕文化体验和亲子休闲,凸显“自然风貌”“乡愁记忆”“亲子体验”“知识科普”特色,成为集休闲娱乐、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乡村旅游点。
坪头村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围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目标,把“1+N”扶贫产业基地选址与“温氏养鸭小区”发展集体经济有效结合。基地将在年内建成6个温氏养鸭大棚,形成生态果园养殖体系,并为6个村提供稳定村集体经济收益。
守青山固思想,拓展持续发展蓝图
该镇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多予少取反哺,释放生态红利。在“两山”转化的创新实践过程中,该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倡多予少取反哺,构建绿水青山生态肌理。通过“整一段带一片”,激活农民主体意识,形成城乡融合互补的格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因地制宜,一张蓝图绘到底。该镇牢固树立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思路,针对不同村庄资源特色,将域内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做到“多规合一”。同时,该镇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机制创新,畅通城乡要素流通。坚持机制创新,畅通城乡社会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美丽江下背、美丽剡溪产业农庄、美丽高铁沿线等一批特色示范项目,串点成面,激活全域美丽经济,拓展可持续绿色发展新空间,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内黄县涉粮领域专项巡察工作走笔
2021-12-02
11月24日下午,内黄县雪尔面粉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县粮食和储备中心领导陪同下,将一面写有“真巡细察担使命 纾困解难促发展”字样的锦旗送给了县委第七巡察组。该公司负责人韩海军十分激动地对县委第七巡察组工作人员说:“衷心感谢巡察组帮助我们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十分感谢!”
原来,县委第七巡察组在县粮食和储备中心的下属企业——内黄县雪尔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座谈时,该公司负责人反映:“我们公司与客商黄某的合同纠纷问题是公司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黄某欠我们租赁费,机器设备也一直占着我们的仓库,使我们无法对外招租,给公司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