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近年来,**坚持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大力实施“人才雁阵”计划,逐步形成“雁聚效应”,以区域人才中心化引领区域中心化进程,为建设名副其实的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以党管人才为关键点,提升统筹力。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组织优势切实转化成人才发展优势。一是注重战略引领。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环境新变化新机遇,编制出台“十四五”人才雁阵行动计划。统筹各级各部门开发人才资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打造特色人才集群,推动人才强市战略向人才强县、人才强校、人才强企等延伸,实现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二是突出政策引领。深挖本地禀赋,实施错位竞争,构建精准化、差异化的“1+N”人才政策体系。跳出资金“比拼”、政策“内卷”的泥潭,更加关注人才归属、尊重、价值实现的需求。注重发挥政策杠杆效应,形成党委政府为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格局。三是强化政治引领。系牢凝聚人才的“红色纽带”, 增强人才政治和思想认同,建立领导直接联系人才机制,吸纳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组建政府“智囊团”。依托“群雁荟”城市会客厅、人才社区、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等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研修考察、沙龙座谈、交友联谊等活动,建立常态化问需、问情、问策机制。
二、以项目牵引为切入点,提升集聚力。着力打造人才工作“拳头项目”“特色品牌”,以重点突破之功,收整体提升之效。一是实施“万雁入衡”行动。抢抓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引才机遇,开展“线上”与“线下”联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的招才引智活动。建立人才工作站,组建“引才大使”队伍,拓展引才“朋友圈”。用好用足事业单位人才编制专户,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每年稳定汇聚大规模的青年大学生和技能人才,夯实人才基本盘。二是建立雁阵培育梯队。对标对表国、省重点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搭建头雁、强雁、雏雁的三级人才培养梯队,实施市优秀专家人才选拔项目,激励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劳动技能等领域实施9大培育专项,壮大骨干人才;开展“雁城优秀学子”、“小荷”科技人才等托举项目,培育后辈人才。三是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创新推出“UP”模式,开展市校企合作“博士行动”,地方、高校、企业对接需求、叠加政策、凝聚合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协同开展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落地工作,打造高端科创团队和博士集群,实现人才资源共用、成果效益共享。
三、以平台蓄能为支撑点,提升承载力。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雁集。平台载体是人才的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一是扩容科创平台。用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金字招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主体作用,搭建一批国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双创示范基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地倍增。二是推动产才融合。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互融互促的良好态势,围绕“一核两电三色四新”等重点优势产业链,编制人才规划、绘制人才地图,建立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机制,实行“量体裁衣”“个性定制”。建立健全“双招双引”机制,联动开展引资引才、引智引技,储备规模庞大的应用型产业人才,打造“中部匠都”。三是抢占前沿赛道。擦亮“数字经济日”品牌,依托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积极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为人才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借助时代风口,实现人才招引的“弯道超车”。
四、以体制创新为突破点,提升驱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松绑放权激活人才“一池春水”。一是打破人才评价枷锁。坚决破“四唯”,立“新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评价机制。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建立用人单位自主认定机制,推动人才资源配置按照市场规则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