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的领导讲话应该写多少字?
|
01 为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呢?因为经验是别人的,不一定完全适用自己,况且人在提笔总结经验时总会假设“隐身读者”,存在自我美化倾向。而且,我们还会遇到这本书的经验与那本书的有出入甚至相矛盾的情况,便总感觉纸上经验套在自己身上多少会有点不一样,是大了还是小了,难有定论,而世间之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细节,是大了还是小了,大了多少或小了多少,这些信息十分重要,我们一天不知道便一天不踏实,于是认为从纸上能理解的还是太浅,不够深切。 那为什么总觉得纸上得来的他人经验比较浅,但还是要多读书呢?因为这种经验虽然浅,却指明了大概范围,使我们有了追寻或甄别的方向。有了他人经验作为对照参考标的,我们就可以借助实践去检验它们,这就得靠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类似“串联电路”的复合句,既要“纸上”,也要“躬行”,二者缺一不可。 但既然前一句以“浅”字收尾,后一句以“行”字收尾,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本文也是着重谈后一句。 02 “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而实践恰是当下信息化数据化时代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东西,因为信息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从互联网上找到别人的经验,自己也就越懒得费力去实践,但相对应地,别人上传经验也越发容易,于是网上经验也变得越发复杂、良莠不齐,既有无意的错误经验,又有故意误导博眼球的恶意经验,对我们信息检索辨别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有的人甚至上了网之后更加糊涂,反倒越发把不定主意。 实践有自实践和他实践之分,“绝知此事要躬行”属于自实践。 1、自实践 自实践就是自己亲身去经历,很多事情其实可以从自身挖数据,比如与办公室写作息息相关的写和说等方面。 写字是我们输出思想的方式和工具,写字的快慢严格来说并不是影响文字创作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有时候半天憋不出500字的材料,并不是因为写字太慢,大多是因为脑里想法不多,但写字快慢作为文字输出的基础,自然有其意义,掌握自己写字速度的信息也有其必要性。 写字可分为手写和机打。 (1)对于手写,网上说50字(纯文字,不含标点符号,下同)/分钟的有之,说不到30字/分钟的也不少,因为影响手写速度的干扰因素太多,如个人禀赋、字的美丑、字笔画数、字数多少、持续耐力等。先抛开这些干扰因素,预设这个手写速度数据为个人在保持字能够被他人较好阅读前提下的最快速度。 于是我就按这个标准从自己身上挖数据了,来了几次对着300至400字材料的抄写,平均速度约为37字/分钟。 然后又发现,如果不是对着材料抄写,而是模拟思如泉涌、行云流水的创作输出模式,手写速度应该更快,因为抄写需要一定时间去比对材料。 那怎么模拟思如泉涌、行云流水呢?也不难,就是脑袋里想到啥就写啥,不要停下来思考,跟写流水账似的就行。这种随心所欲模式下,我的平均速度约为46字/分钟,果然快了几许。 因此我从自己身上挖到了专属我个人的手写数据:手抄37字/分钟,随心所欲手写46字/分钟。 这两组数据有何意义?从长远角度宏观一点、虚一点来看,掌握自身各项属性有利于强化自我认知,会通过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来不经意间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从实用角度看,知道了自己的手抄速度,就可以知道自己抄写会议记录或者学习笔记的大概时间,方便统筹管理、合理安排自身整体时间。比如,要从学习材料中择抄一大段文字(800字左右)作为笔记部分,知道了总字数,再在37字/分钟的基础上保守点,以32字/分钟估算出自己抄写时间为25分钟。 同样道理,由此及彼,如果布置别人抄笔记,可以再保守点按25字/分钟来估算别人完成笔记的时间为32分钟。 自己使用自身数据时,可以相对精细一点、严格一点;用自己数据套估别人时,应该相对宽泛一点、松动一点。 (2)对于机打,我从自己身上挖到的数据:对照机打64字/分钟,随心所欲机打78字/分钟。 知道了自己的机打速度,就可以知道特殊情况下自己把纸上文字转换为电子文字的能力,比如领导开会领回一份纸质材料,让马上转换成电子版以便制作本单位类似材料时,粗略估算总字数后(假设2000字),保守点根据60字/分钟估算要33分钟左右才能敲出。有时领导要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