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凤:关于推动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0200515)
|
关于推动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赵小凤
发布日期:2020-05-15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趋势下,电子信息产业因其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逐渐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主角位置,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采取不同发展模式,着力增强本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2019年5月,我市发布《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六大领域,攻坚18项重点任务,打造“芯—屏—端—软—智—网”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谋划了蓝图。
一、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是全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从规模看,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五大支柱产业之首,规上企业逾1400余户,产业人口超60余万,预计今年将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的目标。从领域看,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种类齐全、优势突出,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已具备一定规模。其中,信息安全、军工电子等重点领域形成了领先中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优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
二、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附加值偏低。我市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以军工企业产品配套为主,民用产品领域则以代加工居多,仅占行业利润5%,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企业较少,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二是辐射带动性不强。鸿富锦、英特尔、戴尔等少数外引龙头企业均以集团系统内配套为主,对外辐射能力不强,对本地带动作用有限。
三是产业链条不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整机产品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20%,远低于先进地区的70%,产业链条尚未搭建完成。疫情对产业生态圈的影响再次证明,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尽量让产业链配套链“本地化”“同城化”,增强产品与配套链之间的协调性,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提升企业安全性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推动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
当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虽已全部复工复产,但仍要高度重视外向型企业订单不足、国内外产业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因素的影响。引导企业化危为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体系和产能布局,在招商引资和产业调整过程中综合考量供应链“同城化”发展,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在成都加快集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一)聚焦重点领域发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促使电子信息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集成电路。坚持以热点应用领域为导向,发展壮大射频、安全和功率芯片等前端设计环节,联动制造、封测与材料、设备成链快速发展,解决集成电路产业链条不完整不健全的问题,加快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
新型显示。基于成都新型显示领域缺少本土终端企业的现实情况,围绕TFT-LCD、AMOLED市场应用需求,积极补足消费电子整机、汽车、智能硬件等下游终端,以终端发展带动新型显示产业生态构建,推动产业规模再上台阶。
信息安全。基于成都信息安全产业较强的实力和基础,延伸发展工控安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区块链安全等新兴领域安全产品及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自主可控芯片、数据库、服务器、终端整机安全可控产品,依托亚信安全、中国网安等本地企业,深入发展安全咨询、安全集成、安全测评等网络安全服务。
软件产业。针对成都市软件服务业细分行业全覆盖、多领域在价值链低端运行特点,积极对接国家关键软件自主创新工程,加大我市首版次软件开发力度,深化中日韩开源软件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工业软件、数字文创等特色领域实现突破发展,力争占领竞争先发优势,争创中国软件名园。
(二)紧抓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培育新兴领域
瞄准前沿技术领域,突出双创引领、注重融合带动、强化推广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抢占电子信息产业新场景新市场,不断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5G。着力发展国内实力较弱的射频前端芯片、射频功放、滤波器等核心器件,加强网络通信设备、基站天线等关键器件配套能力。
人工智能。抓住创建国家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