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接通知: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内容不让发布到网站了,这类内容请到QQ会员群里下载。加入我们
×

在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范文)

|   

 

在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范文)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刚才xx院长、xxx院长和xxx所长都从不同的视角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发言和精彩的演讲,我个人受益匪浅。我的这段主要是根据今天咱们的主题“认清大趋势,开创新局面”,主要是讲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经济形势怎么看,第二个内容是怎么办,一方面是政策层面的,另一方面从市场参与者校对如何去应对。

首先关于国内经济的形势,我完全同意刚才上面几位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役后经济复苏的状态,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虽然经济处在复苏状态,但目前我们面临着短期和中长期两方面的挑战。短期的主要挑战是目前经济复苏的态势在明显减弱。中长期的挑战在于我们面临一些结构性的不利因素,比如刚才王所长所提到的中美关系逆转以及全球大变局,劳动人口减少,以及传统增长动能难以为继,这些都意味着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在不断地下行。这是两方面的挑战。

短期挑战最突出的矛盾是在需求方面,严重需求不足。这方面市场分析人士和各个同行都有共识,尽管我们二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速高于一季度。但考虑到低基数因素,就是去年二季度的增速比去年一季度降低了x个多百分点,在这个基数背景之下,今年二季度同比仅仅比一季度高了x个百分点都不到。所以经济的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从环比可以明显地看到,去年、今年一季度的环比是x.x,二季度的环比只有x.x,这是一个明显的放缓。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收缩,外需大家都看到了,出口过去连续两个月下降幅度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进出口贸易顺差上半年我们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个比过去三年疫情期间贸易顺差还是有增长的,但今年前半年贸易顺差进出口实际上是下降的,这样对于总需求是一个拖累作用。外需显然面临着压力。再往前看,全球经济全球总需求还会继续收缩,这意味着我们外需的压力不仅得不到减弱,反而在下半年还会进一步加强。

内需方面,投资需求在减弱,尤其是民间投资。刚才贾康院长特别提到民企的信心不足,具体的体现是民间投资一直在大幅度的减速。过去两个月,民间投资已经是负增长了。这是很多年来罕见的,即便疫情期间我们的民间投资仍然是保持正增长。当然这个负增长很大程度上跟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是有关系的。但不仅仅是房地产,民间投资其他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行。

现在消费需求远远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最近两个月,尤其是x月消费使得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明显放缓。从总需求的三大块,过去叫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方面都在明显放缓。三驾马车同时下行可能会产生共振,这样的话使得下一步需求不足的下行压力会拖累整个经济和就业的增长。

内需不足也不是今年才有的一个新事物,实际上我们在过去三年,至少在疫情期间我们每年在不同程度上都遇到了需求不足的状况,所以在连续三年需求不足的基础上,今年的需求不足又进一步地显现、进一步加剧。连续四年内需不足可能会对中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的需求不足必然会通过影响企业的信心,尤其是影响企业对投资的能力和愿望,从而导致投资的放缓,投资的放缓必然也会导致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甚至创新、科技进步的速度放缓,最后的结果是导致整个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放缓。因此,一旦出现需求不足,就需要及时地扭转,如果对它不管不顾,或者对政策力度不够,可能会演化一个中长期的问题。

怎么扩大需求?年初以来也陆陆续续出了一些政策,但目前来看,政策的效果并不足以去扭转这种局面,这说明政策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我们在出政策的方式上还是有待改善。过去政策可能更都是一个脉冲式的,一个碎片化的,就是先出一个政策然后等等看,然后研究去出台另外一个政策,这种连续不断脉冲式政策的好处是可能会避免政策过度刺激,但问题在于在碎片化、脉冲式政策无法形成合力,产生不了同时出台一揽子政策所产生的共振效应或者政策的叠加效应。尤其考虑到目前市场主体的信心不足,要提振信心,要稳预期,一揽子政策要比脉冲式碎片化的效果在提升信心方面,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效果会好一点。这是政策的一个方式。

具体有什么政策的可选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有空间,比如降息,前一段时间降了xx个Bp,这比不降要好,这预示着政策走向发生了信号作用。但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因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量,当大家都在内需,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信息不足的情况下,xx个Bp小幅度的微降,除了信号作用之外,对于融资成本也好,鼓励大家多消费、少储蓄所谓的替代效应也好都看不出来有什么实际效果。所以这方面有空间可以加大力度,尤其是考虑到现在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居民部门、企业部门也好,债务负担都比较严重,这个时候适当地把债务成本降下来有利于给大家创造更多的空间,然后去预防债务出现的一些违约的风险。这个是货币政策方面。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